范仁良,國家級助理工藝美術師,出生壺藝世家。自幼跟隨母親學做宜興紫砂壺。范仁良少年時期就熟練地掌握了全手工制壺技法。1986年,范仁良以優異的成績和扎實的制壺基本功,考入江蘇宜興紫砂工藝二廠技工培訓班。范仁良虛心好學,刻苦研練壺藝技法,廣集歷代名家名壺之長,技藝日趨精良。1988年范仁良調入紫砂研究所,專業從事紫砂藝品的設計和研究。1990年,范仁良以突出的壺藝技法被廠任命為輔導教師。1992年范仁良創辦仁藝居陶藝工作室。20多年來,范仁良對紫砂藝術執著追求,立足傳統追索經典,并經過借鑒傳統藝術的精華拓寬創作視野,不斷推陳出新。范仁良集壺藝設計、創作和裝飾技藝于一身,是當今陶都藝德兼備的青年陶藝家,有“紫砂少帥”的美譽。2008年由世界藝術家聯合會授予“紫砂藝術大師”稱號。
范仁良的作品題材新奇,構思嚴謹,富有詩意。他對宜興五色土有較深的研究。尤其擅長用絞泥來裝飾壺面。裝飾后的紫砂壺色彩斑斕,各色協調和諧,紋理清晰自然,既形成了變化自然的紋理之美,又展現出如行云流水般動感之韻律。他的絞泥作品雖是他主觀意念之作,且無絲毫的雕鑿之痕,卻大有自然天成之感。他創制的《金豹壺》,采用三種不同色澤的紫砂泥,如諧配置裝飾成一只栩栩如生的金豹,形象逼真。壺面色彩絢麗,壺面和壺色和諧統一,增強了壺的整體美感,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創作的《百寶神壺》,以葫蘆為創作題材,分上下兩部分組成,上壺為貯茶的公道壺,下壺為泡茶壺,上壺壺嘴設在底部,倒茶時可用壺“的”上氣孔來控制。當用手指封蓋氣孔時,壺嘴滴水不漏,當手指離開氣孔時,壺中茶水經壺嘴直瀉而下。該壺以巧妙、奇特的構思,精良的工藝技法,受到中外茶商和壺藝愛好者的高度評價。
蔣春音,藝名佳依,中青年紫砂藝術家、江蘇省收藏家協會會員、助理工藝美術師。蔣春音出生于具有五千多年陶文化歷史的江蘇宜興丁蜀古鎮蜀麓腳下,祖上世襲承陶,是明代制壺高手閔魯生壺藝傳人,師承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何道洪,受家訓文脈較早從事紫砂壺的設計與制作。蔣春音自幼喜書畫、好設計,尤擅藝術作品的創新,既尊重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紫砂壺藝作品在現實基礎之上求變。
雋秀、自然飄逸,蔣春音注重紫砂壺器型的點線合一和設計概念,集成個人風格。
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親筆為蔣春音題詞“委懷之情、一寄壺茗”;呂堯臣大師亦題賦“壺中情”和“陶苑文心竟風流、陽羨古風贊金砂”;汪寅仙大師則題詞“壺中覓天趣、金砂蓋九洲”;中國書協副主席言恭達,江蘇省美協副主席、著名山水畫家范保文,紫砂藝苑徐漢棠、譚泉海、鮑志強、李昌鴻、顧紹培、何道洪等工藝美術大師紛紛為蔣春音紫砂藝術涂墨贈言。吳云根(1892年11月6日-1969年) 又名吳芝萊,14歲向汪春榮(生義)學習制壺技藝,與汪寶根、朱可心為師兄弟。三年學成,其時清廷衰敗,經濟蕭條,紫砂窯大不景氣,??堪徇\泥坯和窯貨為生。1915年,由宜興利用陶器公司介紹,去山西省平定縣平民陶器工廠任技師,歷時三年。同行的有楊阿時、李寶珍。此間不僅傳授紫砂陶的成型技術,還利用木炭釉爐窯試驗成二次燒成的爐均釉紫砂陶,取得滿意的效果,成為近代宜興陶業界向外省傳播紫砂技藝的杰出代表之一。
吳云根回家鄉后,仍以制壺為業。1929年吳云根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學陶瓷科當技師,兩年后回宜興。1932年在江蘇省立宜興中學窯業科擔任技師。爾后推薦師弟朱可心進校聯袂授藝,延至抗日戰爭爆發學校停辦止。
1954年吳云根加入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提升為紫砂成型技術輔導員,其待人謙和大度,德藝俱佳。吳云根紫砂壺作品如人品敦厚、樸實。宜興紫砂壺廠成立,一大批學子步入紫砂工藝殿堂。這時其“門墻桃李盛極一時”?,F在著名的制壺名家呂堯臣、吳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門下。汪寅仙最早由他親沐教澤,并推薦于師弟朱可心處學藝。同輩中摒棄門戶之見,對徒弟要求十分嚴格而師徒又十分和諧首開師徒間競技比賽之先河。1959年吳云根雖年事已高,但技藝不衰,為徒弟們作示范,逐一評講,深受弟子們愛戴。吳云根長期從事學院的正規藝事教育,十分重視寫生,尤其對竹的形態特別關注,為他制作竹段壺充實素材,豐富內涵,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教導徒弟制壺要講究形似,更重神似,要懂生態規律,識其品相,從生活中體會寫生,方能融會貫通.
吳云根一生勤勞純樸,光明磊落,公私分明。直到去世,未給子女們私下留存一件他個人的作品。吳云根的紫砂壺作品,構思奇妙,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譽。吳云根制作的《提把弧菱壺》、《雙色竹段壺》、《大型竹提》、《傳爐壺》、《線云壺》、《合菱壺》等,曾多次選定參加國內外陶藝大展,聲譽遠播。吳云根創作設計的竹花盆、大長方水底盆及新石桃、菱角茶具、雙色柿子,還有《魚罩壺》、《春寧壺》等在傳統手法上頗具創意。吳云根的紫砂壺作品喜用雙色泥表達主體,較多的用竹為題。竹節為壺身挺拔剛勁,壺咀、壺把、鈕、綴以小竹枝攀于壺體,由曲枝構成,輔以幾片小竹葉,舒展有姿似風中飄動,疏密有致;兩種泥色處理,相互呼應,色澤和諧得體。在制作處理手法上以竹節為主體的合理結構,以葉、莖、枝、芽為襯托,充分表現翠竹的神韻。又如《柿子壺》是常見的造型,吳云根采用多種手法制作,有宜于裝飾銘文,且光潤的四瓣莖紋柿子壺,也有重在表現柿子生態的翻蓋柿子壺,光潤內蘊,楚楚動人?!秱鳡t壺》敦厚樸實,《弧菱壺》方中富圓,圓中見方,吳云根的紫砂壺作品渾然天成,毫無雕琢之氣。
職 稱:工藝美術師
戴琳琳,1961年出生于江蘇宜興,藝名砂林,師從華建民,創作室研究員、工藝美術師,84年進宜興市合新陶瓷廠學藝,90年進華氏藝陶創作室工作從師著名陶藝家華建民學藝負責紫砂壺手工制造及新品開發設計,戴琳琳曾獲1994年全國評比二等獎,95年江蘇新品展評二等獎,96年江蘇輕工產品評比二三等獎。戴琳琳紫砂壺其業績和佳作入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紫砂壺珍賞》、《陶魂》、《當代宜興陶藝名家集》等十多種專集。
職 稱:助理工藝美術師
馮建中紫砂壺